8月24日是中韓建交33周年紀念日,以韓國前國會議長樸炳錫為團長的特使團即日起訪華,并將轉交韓國總統李在明致中國領導人的親筆信。9月3日,韓國國會議長禹元植將出席在北京舉行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紀念活動。韓媒認為,這些安排凸顯李在明政府對中韓關系的高度重視。
中韓關系的長足發展,根植于雙方共同的歷史記憶和戰略利益。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和朝鮮半島人民在反抗日本軍國主義侵略的斗爭中,凝結成了休戚與共的深厚情誼。從上海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舊址到西安光復軍駐地,共同的歷史記憶,構成了中韓關系的歷史紐帶,決定了雙方在維護二戰后國際秩序、捍衛歷史正義等重大原則問題上,擁有天然的共同立場。從現實層面看,維護朝鮮半島的和平穩定和東北亞的長治久安,符合中韓兩國共同戰略利益。在推動半島告別停戰體制、建立永久和平機制的進程中,中韓是天然的同路人。反對半島生戰生亂,推動政治解決矛盾分歧,防止局勢升級失控,是雙方不可推卸的共同責任。
中韓建交33年,趕上了經濟全球化與區域一體化的時代大潮,兩國通過經貿合作,共同塑造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合作格局和命運共同體。中國連續多年穩居韓國最大貿易伙伴、最大出口市場和最大進口來源國地位,兩國產業鏈、供應鏈深度嵌合。從半導體、汽車到文化旅游,雙方的合作早已滲透到經濟社會的方方面面。近年來,中韓自由貿易協定的簽署生效、《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的深入實施,以及中日韓自貿區談判的持續推進,為兩國人民帶來實實在在的福祉,更為東北亞經濟的深度融合描繪了廣闊前景。
中韓山水相連、文化相通,中韓關系的基礎不僅體現在經濟和安全領域,更在于深厚的人文交流。這些年來,從中國游客流行去首爾明洞、南山等韓劇取景地“打卡”,到韓國年輕人追捧“去上海過周末”,兩國人民在常來常往中增進了理解與友誼。繼去年11月中國政府決定允許韓國公民免簽入境并停留15天后,韓國政府也宣布自9月29日至明年6月30日對中國團體游客實行免簽入境政策。社交媒體上,不少韓國博主自發分享在華旅行的見聞,成為“China Travel”熱潮的有力推動者。這種民間交流為兩國關系注入了生機與活力。
過去幾年,中韓關系一度陷入建交以來的低谷。尹錫悅政府時期,韓國外交政策出現明顯轉向,在地區事務和一些涉及中國核心利益的敏感問題上,采取了與前任政府不同的立場,導致兩國間政治互信受到嚴重侵蝕,雙邊關系遭遇寒流。究其根源,既有外部勢力的結構性影響,也有韓方自身對華認知的偏差。部分政客盲目配合域外勢力搞陣營對抗,甚至不惜以犧牲中韓關系為代價謀取戰略投機,這不僅違背韓國自身利益,更極大加劇半島局勢的不確定性,也深深地傷害了兩國的民意基礎。
韓國新政府上臺后,多次作出重視對華關系的積極表態,中韓關系迎來了改善發展的新契機。中韓兩國社會制度、發展情況不同,存在一些分歧是正常的,關鍵在于雙方要始終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中韓關系基于雙方共同利益,利好兩國人民,不針對任何第三方,也不應受制于任何第三方。一個戰略自主的韓國,才能贏得包括中國在內的國際社會的真正尊重,才能在復雜多變的國際格局中游刃有余,扮演更加積極和建設性的角色。
33年前,中韓兩國老一輩領導人超越意識形態分歧,作出建交的重大戰略決斷,打破了東北亞冷戰堅冰,為東亞一體化進程的開啟創造了條件。此后中韓關系的長足發展,充分證明了這一決斷的正確性。中韓是搬不走的鄰居,期待韓國新政府能夠展現出政治智慧和戰略遠見,回歸建交初心,推動雙邊關系重回健康穩定的發展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