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變,也不會變
【光明時評】
作者:邢宇晧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求是》雜志發表《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高質量發展》一文,高屋建瓴指出,關于民營經濟發展的基本方針政策,“不能變,也不會變”。
促進民營經濟發展,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一以貫之的方針:1988年,憲法確立私營經濟的合法地位;1999年,憲法將非公有制經濟明確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年5月又制定出臺民營經濟促進法。
正是在國家政策的全力托舉下,我國民營經濟發展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績:貢獻了全國50%以上的稅收、國內生產總值比重超過60%,完成了全國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提供了80%以上的城鎮就業崗位……既能在細分領域打造“隱形冠軍”,又能在經濟洪流中發揮“螞蟻雄兵”力量,成為穩定宏觀經濟大盤的“生力軍”。
你瞧浙江義烏,憑著“雞毛換糖”的韌勁,“換”來了坐擁210多萬種商品的“世界超市”;你瞧廣東深圳“大疆”,硬是將一個實驗室項目拓展為占據全球消費級無人機市場超70%份額的行業巨頭;再瞧福建“寧德時代”,由海外代工的無名小卒,成長為全球動力電池生產的領軍者……
可以說,數十年來,無論民營經濟發展到哪個階段,國家政策始終都在為其“賦能護航”:從萬億元級別的減稅降費到全力助推拓展海外市場;從優化要素市場化配置到建立與創新相匹配的容錯機制;從破除行業準入“隱形門檻”到杜絕市場監管“趨利性執法”……
錨定“基本方針”,把準目標方向,確保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不斷“創新突破”,釋放制度活力,應對發展環境的萬千變化。這,是民營經濟不斷壯大的原因,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永葆青春活力的成功密碼。
《光明日報》(2025年08月25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