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韓國總統李在明訪日引發諸多議論。李在明不僅打破了韓國歷任總統就任后一般外交首訪選擇美國的慣例,也是韓國實施民主憲政以來首位在敏感的光復節所在的8月訪日的總統。訪問中,李在明將韓日關系形容為“同住一個院子的鄰居”,日本首相石破茂則對李在明首先訪問日本表示“令人鼓舞”。兩國還以時隔17年發布會談后的聯合新聞公報形式承諾加強經濟、安全等多領域合作。
李在明一改在野黨時期的立場,進一步拉近與日本的距離,預示著新政府正在對韓日關系進行又一次“破冰”。李在明執政以來,提出了基于國家利益的“務實外交”的理念,摸索展現韓國協調能力乃至平衡性的“解法”,現在看頗具代表性的就是此次利用“穿梭外交”拉近韓日關系,也折射了新政府在發展韓日關系上有三個考慮。然而,本次韓日首腦會談之后,兩國關系發展依然面臨挑戰。
首先,以韓日安全合作調度美日韓安全機制。地緣安全和國家安全問題一直是韓國維系以美韓同盟為外交基石的戰略指向,也是倚重美日應對半島問題的戰術需要。但一直以來,韓日圍繞歷史恩怨和現實矛盾吵吵鬧鬧,引發了美國對美日韓安保合作質量不高等方面的擔憂。雖然李在明執政后主張緩和朝鮮半島局勢,并堅持朝鮮半島無核化目標,但南北因結構性分歧導致的對立短期無法消除。同時,此次韓日就推進韓日及美日韓安保合作達成一致,強調將重點應對朝鮮及關注軍事互助的朝俄舉動。這些凸顯了新政府既對主張“美國第一”的華盛頓能否保護韓國心存疑慮,又對日本作為地緣安保補充寄予希望。李在明8月25日訪美,由于韓日關系也是美國多年撮合并樂見其成的,因此也可算作韓方對韓美元首會談做準備。
第二,以擴大韓日經濟合作減輕韓國對美依賴。韓日在貿易關系、產業分工以及技術合作等方面具有一定互補性,日本的技術密集型產業和韓國的資本及勞動密集型產業,形成產業鏈上的耦合。2024年韓日貿易770多億美元,韓國逆差150億美元,日企對韓投資61億美元,這些都驗證了日本經濟對韓國經濟體制和產業布局的影響較大。在美國關稅和投資壓力下,穩定并擴大韓國的對日合作符合經濟界訴求,增加對日合作份額有助于彌補可能減少的對美貿易份額,修正韓國過于依賴美國導致的在韓美談判中的不利地位。而且,兩國在氫能源、人工智能等前沿領域開展合作的外溢效應,也有利于韓國借助日本主導早日加入CPTPP。
第三,以城市和地方治理的借鑒合作破解發展瓶頸。韓日都面臨少子老齡化的沖擊,日本是全球老齡化嚴重國家,韓國是全球總和生育率最低的國家,都面臨地方人口減少的痛點。東京和首爾的首都一極集中問題高度相似,導致大城市病嚴重,首都機能受到沖擊。此次兩國達成就人口減少和首都一極集中等共同課題成立協議體的共識,或將為韓日的城市發展和地方治理提供新的解決方案。再加上旅游帶動的地方商務機會增多、擴大工作度假簽證制度等放松限制,韓日在上述問題上的合作,或將促進相關經濟和人文交流恢復活力。
此次達成的經濟和安保共識也伴生相關影響。就經濟而言,只要不排斥第三方,韓日合作整體利大于弊。韓日作為全球重要經濟體,發展經貿及開拓前沿領域合作將造福兩國福祉和民生。而且,韓日深化經濟領域合作可以實現“1+1>2”的成效,期待能帶動中日韓FTA談判早日重啟。同時,韓日的技術開發優勢顯著,圍繞人工智能、數字經濟、氫能源等聚焦發力,或將有利于世界科技發展。但就安保而言,其走勢讓人無法樂觀。因為韓日防范聚焦的目標多集中在東北亞,極易引發域內出現緊張形勢,同時韓日關系加持下的美日韓安保合作若進一步提升,將引發新的地緣緊張和軍備競賽。
此外,韓國還面臨揮之不去的域外因素,在推動對日重回軌道之際,韓國正面臨美國有形無形的外壓,這也是韓方既想在外交上聯手日本增強應對“無視盟友”的美國的底氣,又想在安保上攜手日本贏得美國對盟友團結的認可的糾結所在。發展對日合作有利于在經濟上稀釋美國的風險,但在維護長期安全上,韓國難以離開韓美同盟的底板,這一點韓美元首會談將提供佐證。(作者是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東北亞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東北振興研究院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