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兒童活動中心安置點門前等待尋找孩子的人們 中國網 武越明攝
“放心吧!我們過得很安心。就算是按時參加高考,我也能考上大學。”5月18日,記者在成都中醫(yī)學院安置點門口遇到了來自映秀漩口中學高三學生李亞杰,他笑著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地震當天,李亞杰在教學樓倒塌的同時從5樓的窗口跳了出來。因為樓體坍塌,窗口已經和地面距離相當近,他的同班同學全部安全逃出,但下面樓層的同學則沒有那么幸運了。李亞杰的父母在阿壩,他在映秀讀書,也許是因為父母都已確定平安,他顯得很輕松。現在他住在成都的親戚家,今天來到安置點是因為有人通知他到這里領取教材,并且這里將很快為他們開設課程。
給他們上課的仍然是漩口中學的老師們。在門口負責接待的老師告訴我們說,現在都是老師跟著學生走,很多老師自己家里也遭了大難但仍然在這里和學生在一起。
和李亞杰相比,今年上高一的小姑娘劉春梅就不那么幸運了,5月16日她跟同學們一起徒步離開汶縣,至今還沒有跟父母取得聯系。來到成都后她和80多個孩子一起住在成都中醫(yī)學院,她對這里的生活很滿意。她跟她的同學在一起只是偶爾會聊到地震的事情,大家都不是很愿意說起。目前她的生活中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每天跟她的一對一志愿者朋友聊天、唱歌或者打牌。她愿意把自己所有的焦慮告訴她的一對一好朋友,因此她也覺得心情平靜開朗了很多。
今天上午北京大學的心理學專家剛剛對這個安置點的志愿者進行了培訓,這些志愿者將成為災后孩子們心靈重建的先鋒。
為了保證在安置點的孩子們不受打擾,成都的5個安置點都不再允許探望和記者采訪。安置點門前張貼著孩子們的名字,在記者尋機采訪的過程中,好幾個焦急的家長來到門前詢問。工作人員介紹說,如果想領走這里安置的孩子,必須是直系親屬,并出示相關證件。一位女士想要帶走自己親戚的孩子,被工作人員婉言拒絕,她很焦急但仍然非常理解,買了吃的東西托人送了進去。我們看到,安置點的孩子想出門都要有志愿者跟隨,孩子們穿著嶄新的白色T恤,志愿者則穿黃色或者粉紅色,幾個年齡相仿的孩子走在一起,絲毫讓人感覺不到災后的沉重。
安置點門口的人總是很多,包括尋親的家長,想要采訪卻不得而入的記者。但更多的是提出要來進行捐贈的人,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安置點頭一天迎來漩口中學的孩子,就有人開始紛紛捐款捐物,甚至有人扔下幾千塊錢就走,連名字都不肯簽。今天,記者所走訪的3個安置點紛紛貼出告示,謝絕捐贈物資。安置幼兒的成都兒童活動中心的門前甚至還有警察用警車攔住想要停靠在門口的車輛,并不時喊話告訴大家不要再進行捐贈了,物資足夠使用。(圖文/中國網 武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