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鏈接已復制
首頁> 中國式現代化之路>

聚焦高質量發展丨內蒙古五個大區建設進行時

2025-05-14 11:01

來源:新華網

分享到:
鏈接已復制
字體:

新華網呼和浩特5月14日電 題:內蒙古五個大區建設進行時

新華網記者劉偉、賀書琛、魏婧宇

在中國版圖上,總面積118.3萬平方公里的內蒙古自治區,像一匹昂首奔騰的駿馬,馳騁在北疆大地。

駿馬奔騰勇向前。近年來,內蒙古貫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辦好兩件大事,弘揚蒙古馬精神,闖新路進中游,推動各項事業取得突出成效。

如今,內蒙古原煤產量躍升全國首位,綠色能源發展迅猛,年防沙治沙規模全國居首,糧食產量首次邁上800億斤新臺階,北疆文化建設如火如荼,智算規模全國領先……提起內蒙古,能源大區、治沙大區、糧食大區、文化大區、智算大區五個大區的名頭越來越響亮。

能源轉型 綠色領跑

作為我國自然資源最富集的省區之一,內蒙古被形象地稱為“東林西鐵,南糧北牧,遍地礦藏”。2024年內蒙古產煤12.9億噸,原煤產量占全國的27.3%;完成保供任務8.3億噸,占全國的34.5%,煤炭保供量、外送量雙居全國第一。

作為我國重要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內蒙古持續釋放煤炭產能,加快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步伐,實現傳統能源、新能源“兩翼齊飛”。

技術人員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大路產業園區一家煤化工企業的檢測中心作業。近年來,當地積極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推動煤化工產業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發展,實現煤炭從原料到材料、由低端到高端的產業升級。(資料圖,攝于2024年9月18日)新華社記者 連振 攝

有“暖城”之稱的鄂爾多斯,是我國大型現代煤化工產業基地,擁有320座煤礦,其中173座井工煤礦和147座露天煤礦,煤炭已探明儲量約占全國的1/6,年產銷煤炭8.5億噸。

在鄂爾多斯市中天合創能源有限責任公司,原煤經過生產線加工,成為聚乙烯、聚丙烯等材料,可滿足農業、家電等下游市場所需。鄂爾多斯正打造國家現代煤化工產業示范基地核心區,加快建設全國現代煤化工創新技術中試基地,打造從一塊煤到一滴油、一束絲、一匹布的完整產業鏈。

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不僅要靠傳統產業“老樹發新芽”,也離不開找準方向推進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拔節生長”。

鄂爾多斯集聚一批行業龍頭企業,形成涵蓋硅片、電池、組件等完整產業鏈條,同時吸引光伏玻璃、光伏支架等一批配套企業集聚。依托全球風電裝機量排名前列的遠景能源、全球光伏組件出貨量排名前列的隆基綠能等行業領軍企業,目前當地已形成由光伏裝備、儲能電池、新能源汽車等多條新能源產業鏈構成的產業集群。

內蒙古風能、太陽能資源富集,風能資源占全國一半以上,太陽能資源在全國占比超五分之一。近年來,內蒙古充分利用資源優勢,積極構建以風電、光伏等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

2024年,內蒙古新能源裝機并網規模突破1億千瓦,成為全國首個新能源裝機超1億千瓦省區。同時,內蒙古新能源總裝機首次超過火電裝機,成為主體裝機電源。實現這一歷史性跨越,內蒙古比預期提前了1年。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在全國率先開展跨省區特高壓綠電交易近14億度,實現歷史性突破。

目前,內蒙古已有30余家新能源“鏈主”企業落戶,形成風電整建制配套能力500萬千瓦,光伏組件供給能力3050萬千瓦,氫能裝備產能450臺套,儲能裝備產能200萬千瓦時。2024年,內蒙古規模以上新能源及相關產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20.1%,其中新能源裝備制造業增長42.4%。

治沙有招 綠富同興

內蒙古境內分布有巴丹吉林、騰格里、烏蘭布和、庫布其等沙漠,以及毛烏素、渾善達克、科爾沁等沙地,是全國防治荒漠化的主戰場之一。

“三北”工程攻堅戰的三大標志性戰役中,有“兩個半”在內蒙古:黃河“幾字彎”攻堅戰、科爾沁和渾善達克沙地殲滅戰幾乎都在內蒙古,河西走廊-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涉及內蒙古阿拉善盟。

內蒙古烏蘭布和沙漠防沙治沙和風電光伏一體化項目區(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李云平 攝

2024年,內蒙古完成“三北”工程建設任務2442萬畝,占全國45.8%;完成防沙治沙1954萬畝,居全國首位,防沙治沙和風電光伏一體化工程治理沙化土地238萬畝、配套新能源裝機2727萬千瓦,以日均治沙6萬畝的成績領跑全國。

在與沙的博弈中,內蒙古創新探索出光伏治沙、以路治沙、以工代賑、先建后補等新模式,為全球荒漠化防治提供了“中國方案”、貢獻了“中國智慧”。

鄂爾多斯市創新打造“生態、生產、生活”共贏的治沙路徑,總結出庫布其沙漠治理模式,被巴黎氣候大會標舉為“中國樣本”;阿拉善盟摸索出適合極度干旱地區飛播造林的技術模式,打破了年降水量200毫米以下地區屬于飛播造林“禁區”的“魔咒”;錫林郭勒盟探索以工代賑模式,讓牧民參與治沙同時增加收入,實現生態環境治理和居民生活水平雙提高。

如今,沙漠變資源,沙海變“藍海”。內蒙古保護生態與改善民生步入良性循環。

眼下正值造林季,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后旗烏蘭哈少嘎查農牧民忙個不停,他們正抓緊時間清理300畝酸棗園,為2500棵酸棗樹剪枝,還要新建50畝酸棗園,計劃今年造林培育1.5萬株酸棗苗。

酸棗樹抗旱耐風沙,酸棗仁是中藥材,葉子能做茶葉,果肉能做酸棗糕,有很高的經濟價值。2014年,村民任二換帶頭嘗試酸棗造林,將原本光禿禿的砂石灘,變成了有穩定產出的酸棗林。

作為黃河“幾字彎”攻堅戰的先鋒主力,巴彥淖爾市重點扶持龍頭企業發展肉蓯蓉、釀酒葡萄、中藥材、林果等產業,形成了基地種植、生產加工、倉儲物流、市場營銷一體化產業鏈,昔日“沙窩窩”變成“金窩窩”。

據介紹,2024年內蒙古林草產業總產值再創新高,突破千億元。內蒙古作為我國北方面積最大、種類最全的生態功能區,林草產業呈現出“一產穩中有進、二產轉型加快、三產貢獻率顯著提高”的發展態勢。

塞外糧倉 五谷豐盈

五月漸暖,內蒙古正值春耕。在通遼市科爾沁左翼中旗前查干花嘎查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地塊,打井機轟鳴不斷,電力工程有條不紊進行。“今年我村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5863畝,農牧民澆地可以‘一鍵操作’,省時又省力,糧食還能增產。”嘎查黨支部書記韓群說。

作為內蒙古糧食主產區,通遼市今年預計建設高標準農田300萬畝以上,高效節水高標準農田建成面積達1270萬畝以上,實現年節約地下水13億立方米,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將進一步提升。

5月9日,在內蒙古通遼市科爾沁左翼后旗巴胡塔蘇木伊和布拉格嘎查,農民駕駛北斗導航的拖拉機在田間耕作(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連振 攝

農田建設是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的關鍵舉措。截至2024年底,內蒙古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6005萬畝,其中水澆地4526萬畝,旱地1345萬畝,水田134萬畝。已建成的高標準農田占全區總耕地面積的35%,占全區永久基本農田面積的45%。

高標準農田助力糧食生產高產穩產。2024年,內蒙古各地頻傳“創紀錄”喜報:通遼市玉米產量創下全國糧食主產區萬畝、十萬畝、百萬畝單產紀錄;興安盟的水稻、大豆,以及巴彥淖爾市的向日葵、馬鈴薯、小麥,均創下內蒙古畝產最高紀錄。

內蒙古把穩定糧食安全生產作為農牧業工作的一號工程,分解下達國家耕地地力保護、玉米大豆馬鈴薯生產者、耕地輪作等政策性補貼近184.8億元,采取建良田、育良種、配良機、推良技、優良制“五良”措施全方位支持各地多增糧。

2024年內蒙古糧食產量在連續6年穩定在700億斤以上的基礎上,首次邁上800億斤新臺階,達到820.1億斤,居全國第六位;比上年增加28.5億斤,增量居全國第三,實現“二十一連豐”。作為我國13個糧食主產區和8個糧食規模調出省區之一,內蒙古每年有一半以上的糧食調往區外、供應全國,為“中國碗”裝更多優質“塞外糧”。

內蒙古把發展名特優新農產品作為滿足人民群眾對安全優質、營養健康農畜產品需求的重要舉措,積極推進農畜產品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促進優勢產業提質增效。目前,內蒙古名特優新農產品認定總數達848個,數量位居全國第一。

如今,內蒙古不僅是糧食大區、畜牧業大區,更是綠色農畜產品大區,赤峰小米、巴彥淖爾黃柿子、阿爾巴斯羊肉、科爾沁牛肉、阿拉善駝奶等越來越多綠色食品走上人們的餐桌。

北疆文化 光彩綻放

逛博物館、體驗地方民俗活動、嘗試非遺手工藝制作……如今,生活在內蒙古的人們感受到,身邊的“文化味”越來越濃厚。

在呼和浩特駛往北京的高鐵上,內蒙古自然博物館的講解員們向旅客生動講解著內蒙古自然資源概況。內蒙古創新科普教育模式,將博物館帶進社區、學校、高鐵,將文化氣息散布在不同生活場景。

近年來,內蒙古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主線推進文化建設,全面建設融紅色文化和草原文化、農耕文化、黃河文化、長城文化等于一體的北疆文化。

包頭市東河區走西口文化街區于今年初正式開街,現場人頭攢動,實景劇表演和全息光影秀精彩紛呈,游客沉浸體驗走西口歷史文化。街區利用修繕后典型的走西口傳統民居建筑,引入老字號商戶品牌,設置多個文化展示點,通過圖片、實物、情景劇等形式,全方位展示城市歷史文化的傳承發展。街區歷史建筑兼具晉系建筑風格和包頭本土特征,院落布局嚴整、外雄內秀,具有研究歷史變遷、文化傳承、建筑藝術的多元價值。

今年初,冰雪那達慕大會賽馬比賽在烏蘭察布市四子王旗的格根塔拉草原火熱舉行。馬蹄揚起飛雪,騎手和馬揮灑的汗水與冰霜融在一起,冒出的熱氣劃出一道雪霧,馬蹄聲、吶喊聲震耳欲聾。

2025年1月1日,烏蘭牧騎演員在阿爾山市迎新年冰雪那達慕現場表演舞蹈。當日,內蒙古興安盟阿爾山市舉辦迎新年冰雪那達慕,為游客帶來一場精彩的冰雪體驗。 新華社記者 恩浩 攝

天南海北的游客沉浸在這項蒙古族傳統賽事,與運動員一同享受著冰雪運動的激情。賽馬、賽駱駝、射箭等民族冬日傳統那達慕賽事,成為游客了解民族文化、體驗冰雪運動的窗口。內蒙古各地紛紛舉辦的冰雪那達慕,將民族傳統體育賽事變成了可持續、可觀賞、可體驗的文旅融合品牌。

草原深處傳來烏蘭牧騎的嘹亮歌聲。近日,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的歌聲如約而至邊境草原地區,為抵邊居住的牧民、護邊員、民兵和邊境管理民警送去文藝聲音。烏蘭牧騎,蒙古語意為“紅色的嫩芽”,又被稱作紅色文藝輕騎兵。1957年,蘇尼特右旗草原上傳來第一聲烏蘭牧騎的歌唱,動人的旋律至今已飄揚了近70年。作為草原上的“紅色文藝輕騎兵”,內蒙古各級烏蘭牧騎開展“學、創、演”基層聯動巡演,近三年推出1987部新作品,其中原創作品占比高達84.5%。

內蒙古自治區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簡小文介紹,內蒙古大力推進北疆文化理論研究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建設,把北疆文化元素充分體現到實物實景實事中,推出更多體現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具有中華文化底蘊和北疆文化特質的符號和形象,全面促進各族群眾人心凝聚、精神相依。

綠能打底 數智生輝

在烏蘭察布市集寧區的內蒙古政務云大數據災備中心主機房內,一張張藍光光盤在高速存儲數據。藍光光盤具有超長保存時間,具備不可篡改、防潮防霉、抗電磁輻射、低運營成本、節能環保等獨特優勢。

近年來,烏蘭察布市憑借干燥冷涼的優良氣候、豐富的綠電資源和穩定的地質結構,吸引了眾多企業和高校在此布局算力產業,目前共落地38個數據中心,總投資1468億元。此外,烏蘭察布市加速構建算力關聯產業鏈條,目前已有16家服務外包企業入駐運營,涉及熱線服務、數據標注與審核等業務領域。

在算力跨域合作方面,烏蘭察布市目前已承接北京地區京東、字節跳動、百川智能等企業算力業務超4萬P(1P約等于每秒1000萬億次計算速度),涵蓋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視覺、推薦系統等領域大模型訓練。

工作人員在位于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新區的中國移動智算中心(呼和浩特)巡檢設備。新華社記者李志鵬 攝

走進位于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新區的中國移動(呼和浩特)數據中心園區,其規模之大、技術之先進、保障之完備令人驚嘆。園區內的中國移動呼和浩特智算中心是全球運營商最大單體智算中心,AI芯片國產化率超85%,智能算力規模高達每秒670億億次浮點運算次數。當地智能算力填補了我國人工智能廣泛應用于交通、醫療等領域所需算力的缺口。

作為“東數西算”8個國家算力樞紐節點之一,內蒙古已投入運營的數據中心綠電使用比例超過80%。2024年,內蒙古綠色算力規模達到9.4萬P,其中智算規模達8.7萬P,居全國第一。

2024年6月,內蒙古制定出臺《關于支持內蒙古和林格爾集群綠色算力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從優化算力產業布局、強化電力保障、促進調度交易、推進綠色發展等6方面提出16條支持措施。9月出臺配套的實施細則,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內蒙古綠色算力產業發展潛力和空間巨大。”內蒙古政務服務與數據管理局數字經濟發展處負責人張蕾介紹,內蒙古煤炭、化工、鋼鐵、晶硅光伏、乳業、草業等特色行業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基礎好,數字化智能化改造投資回報率高,經濟效益轉化優勢明顯。同時,內蒙古已構建多層次的算力基礎設施空間布局和多元協同的算力體系,面向全國的綠色算力供給能力不斷提升。

“預計到2030年,中國移動(呼和浩特)數據中心承載能力達1200萬臺,算力規模達300萬P,營業收入達到1800億元。”張蕾介紹,內蒙古正加快打造全國綠色算力保障基地,力爭成為國家向北開放數據流通交易橋頭堡、數據創新應用典型示范區和數據要素特色產業集聚區。

【責任編輯:吳聞達】
返回頂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专区网站| 精品久久久久久婷婷| 国精品午夜福利视频不卡757|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高请| 永久看一二三四线| 国产97人人超碰caoprom| 伊人久热这里只精品视频| 少妇厨房愉情理9仑片视频| 久久精品这里有| 欧美第一页草草影院浮力| 北条麻妃在线视频观看| 香蕉99国内自产自拍视频| 国产精品毛片无码| tube欧美69xxxx| 日日AV拍夜夜添久久免费| 亚洲人成无码网站久久99热国产| 男人天堂网在线观看| 国产v亚洲v天堂a无| 久艾草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视频|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va|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不卡 | 两只大乳奶充满奶汁| 日韩在线观看中文字幕|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二区首页 | 精品国产日韩一区三区| 国产国产人免费视频成69堂| 14萝自慰专用网站| 夜夜影院未满十八勿进| 一道本不卡免费视频| 日本娇小videos精品| 亚洲中字慕日产2020| 欧美重口绿帽video| 免费高清av一区二区三区| 草莓视频在线免费播放草莓视频在线免费播放 | 色综合久久久久无码专区| 国产无遮挡又黄又爽免费网站| 67194老司机精品午夜| 天堂中文字幕在线| 三上悠亚在线网站| 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久草视频在线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