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水生生物多樣性持續恢復 禁漁第五年 亮出成績單
核心閱讀
今年是長江十年禁漁啟動以來的第五個年頭,農業農村部日前在湖北荊州召開長江十年禁漁工作現場推進會,介紹長江禁漁取得的階段性成效。記者在湖北、安徽等地探訪發現,禁漁以來,長江得以休養生息,長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持續恢復。
5月,長江干支流、大型通江湖泊等重點水域迎來魚類繁殖的高峰時期。
2021年,長江十年禁漁全面啟動,今年已進入第五個年頭。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長江干流監測點單位資源量同比上升9.5%,涉漁行政案件同比下降24.7%;2021年到2024年,長江流域共監測到土著魚類344種,比禁漁前的2017年到2020年增加36種……在全流域生態保護托舉下,長江恢復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勃勃生機。
中華鱘、長江江豚、長江鱘等旗艦物種拯救行動積極展開
一大早,湖北鄂州市楊葉鎮江豚灣,幾頭長江江豚逐浪嬉戲,不時從水中探出頭來。江畔,一場保護長江江豚的公益健康跑活動正在舉行。
“這幾年長江水質變好了,以前難得一見的‘微笑天使’,現在經常能看到。”市民李從國拿出手機,展示自己拍攝的長江江豚戲水視頻。
長江江豚等旗艦物種的生存狀況,直接反映長江的健康狀況。楊葉鎮江豚灣水流平緩、魚類豐富,是長江中下游重要的長江江豚自然棲息地之一。近日,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在這里掛牌設立“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課題“長江江豚自然棲息地修復示范區”,建設“江豚驛站”。
“我們將安裝全景攝像頭,便于人們從高處實時觀測長江江豚;后期還將探索生態旅游和科普教育等模式,號召更多人來保護長江江豚。”楊葉鎮黨委書記嚴建介紹。
放眼各地,中華鱘、長江江豚、長江鱘等旗艦物種拯救行動積極展開。
2024年,中華鱘放流規模首次超過100萬尾,據測算已有約11萬尾幼魚通過長江口進入海洋,生長狀況良好。鄱陽湖、洞庭湖等地也在枯水期開展了長江江豚應急救護,統籌推進就地和遷地保護。
生境條件改善,科研攻關助力,為珍稀瀕危魚類野外種群恢復爭取更多可能。
“我們成功采集到長江鱘初孵仔魚!”在貴州赤水市復興鎮大魚壩水域,科研人員營造了約8000平方米的產卵場,并向試驗水域投放長江鱘親魚20尾。今年4月,被宣布“野外滅絕”的長江鱘,在赤水河首次實現自然產卵并孵化,標志著長江鱘野外自然繁殖試驗取得重大突破。
據了解,下一步,農業農村部還將組織推進長江鱘自然種群重建工作,實施重要棲息地修復,開展赤水河等長江流域重要支流連通性恢復試點,同時加大增殖放流力度,爭取早日建立可自我維持的長江鱘野外自然種群。
轉產就業、職業培訓,持續強化漁民生計保障
長江禁漁,關乎沿岸20多萬退捕漁民的生計。漁民上岸后,生活過得怎么樣?
在安徽馬鞍山市當涂縣湖陽鎮的“捕轉養”基地,年過五旬的馬五一正在蟹塘除草、消毒。“雜草長得快,不及時清理,就會搶奪蟹苗養分和生長空間。”馬五一說。
6年前,他還是一名捕魚“老把式”。2019年,馬鞍山啟動長江干流和重要支流漁民退捕轉產工作。收網上岸后,馬五一全家搬進了安置房。
當涂縣還出臺了“捕轉養”扶持政策。和當地許多退捕漁民一樣,馬五一報名參加了縣、鎮舉辦的免費養殖技術培訓班,學習魚蟹養殖。為打消漁民轉產的顧慮,當涂縣“捕轉養”基地還成立了工作專班,為每名轉產漁民安排一個技術人員,從塘口消毒到飼料喂養、病害防治等給予免費技術指導。
今年養殖季,馬五一投放了1700斤蟹苗、600多斤蝦苗。“螃蟹長得不錯,這才5月份,最大的已經有一兩半,收益肯定差不了。”馬五一說。
長江十年禁漁全面啟動以來,為有效落實退捕漁民安置保障,各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民政、農業農村等部門,持續加強跟蹤調研和防止返貧致貧動態監測,穩就業、強保障、促增收。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全國14.5萬名有就業能力和意愿的退捕漁民全部實現轉產就業,22萬名符合條件的退捕漁民全部參加基本養老保險,1.2萬名生活困難漁民全部納入低保救助范圍。
此次長江十年禁漁工作現場推進會還提出,一些退捕漁民雖然基本生計有保障,但就業還不穩定,需要持續關注統籌幫扶救助。據介紹,農業農村部將會同民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部門,繼續落細落實各項差異化政策措施,持續強化漁民生計保障,鼓勵支持各地發展設施漁業、“捕轉養”基地等,充分激發退捕漁民的內生動力。
數千家化工企業關、改、搬、轉,走上綠色發展道路
最近這段時間,是太湖流域部分土著魚類的產卵繁殖期,也是非法捕撈行為容易發生的時段。
“東太湖亭子港外有人駕駛船只,疑似使用絲網進行非法捕撈。”深夜,“太湖利劍”信息化監管平臺在線巡查顯示有情況。執法人員立即出動執法艇,在長航時垂起固定翼無人機的精確指引下奔赴現場,不到20分鐘,人贓俱獲。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在不少長江沿岸省份,違規垂釣及利用垂釣變相進行捕撈的行為仍有發生,加上無人船下網、GPS定位下暗網等新型偷捕偷釣手段花樣繁多,打擊查處取證難度加大。
跨地域、跨部門,筑牢禁捕防線,共護一江清水。豫鄂交界河南水域設立約6000畝緩沖區加強交界水域監管;上海聚焦長江口水域、青浦淀山湖等非法捕撈犯罪易發區域,進一步密切與蘇浙及長江航運等公安機關的區域聯控、風險聯防……近年來,越來越多水域實現跨區域聯合執法,形成水上聯打、陸上共管、市場協查的聯動執法格局。
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問題在水里、根子還在岸上。近年來,沿江省份和有關部門著力推動轉型發展,數千家化工企業關、改、搬、轉,走上綠色發展道路。
在湖北宜昌高新區白洋工業園,多氟多宜化華中氟硅材料產業園項目建設正酣。“項目搬遷不是簡單的位移復制,而是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升級。”湖北宜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副總工程師黃志亮說,在公司投資1.12億元建設的新宜化工智慧健康工廠平臺,年節約標煤11萬噸。
專家指出,長江禁捕后,過度捕撈問題已從根本上得到解決,但洄游通道阻隔、水域污染、棲息地破壞等因素對水生生物的影響還廣泛存在,長江水生態恢復需要一個長期過程。
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繼續加強部門協同和社會參與,加快推進長江旗艦物種拯救行動,持續深化重要棲息地修復,科學實施增殖放流,強化水生生物保護,推動水域生態整體修復。(記者 郁靜嫻 范昊天 徐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