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外賣”,需要一把安全鎖
從體適能培訓到中考提分,送教上門風靡暑期
這個新興行業如何才能行穩致遠
“體育外賣”,需要一把安全鎖
在手機下單一份“外賣”,送來的不是熱騰騰的飯菜,而是一堂上門體育課。
這種名為“體育外賣”的上門服務今年悄然興起,主要面向青少年及幼兒,提供體適能培訓、中考體育提分等服務。因為能按學員需求定制課程內容,由專業教練攜帶器材上門授課,且時間靈活,這份“外賣”受到了不少家庭的青睞。
嘗鮮之余,人們不禁發問,“體育外賣”發展前景如何?能否“香”得持久?
省去接送的麻煩
定制課程上門教學更方便
7月24日上午,體適能教練邵路安背著裝滿器材的大背包,按時來到臺州市椒江區的一個小區。他將錐筒、繩梯、欄架等擺放在約定地點。過了一會兒,他的客戶——10歲的小壯騎著自行車來了。
小壯的個頭不高,體重卻達到130斤。一個小時里,在邵路安一對一的指導下,小壯進行了跳繩、抗阻力跳躍、折返跑等十幾項練習。
小壯的母親胡女士說,暑假里,她和丈夫都要上班,只能留小壯一個人在家。為了讓小壯運動減肥,他們給孩子訂了“體育外賣”套餐——共10節體適能訓練課,每周一、三、五上課。
“報外面的班,沒人接送。教練上門教學,更方便、安心。”胡女士說,前段時間在網上看到邵教練“體育外賣”的短視頻,決定報班試試看,上了幾次課,覺得挺滿意。
同一天,在椒江的另一個小區,即將讀初二的小李在上門教練的指導下,進行了立定跳遠、跳繩、引體向上等練習。“我練的都是中考體育項目。”小李說,希望能在教練有針對性的指導下為體育中考做好準備。
今年以來,在北上廣等大城市新興的“體育外賣”也逐漸普及到了臺州。
邵路安說,今年4月開始,他和兩個朋友組成團隊開展“體育外賣”,現在每人手上都有幾名學員。他們通過網上發短視頻招攬業務,這段時間來咨詢的網友越來越多。
相較于一對一私教模式,小班團是更具性價比的選擇。杭州市蕭山區的張女士和小區三名家長組團,為孩子訂購“體育外賣”,每周固定三節課。
“平均下來,三人團每人單節課費用不到100元,還省去了接送的麻煩。”張女士說,5月至今已連續訂購了三四十節課程,減少了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還讓孩子養成了運動習慣。
據了解,除青少年培訓外,“體育外賣”的客群正在漸漸拓展至成人。
上課幾乎零成本
收入都是凈利潤
具備何種資質的教練才能從事“體育外賣”?
記者了解到,目前很多從業者都有體育相關專業背景,具備相關資格證書,如專業運動員證書、體育類教師資格證、籃協教練員資格證等。同時,教練須具備一定年限的相關工作經驗,才能更好應對孩子的情緒變化等各種突發狀況。
“體育外賣”的從業者以兼職為主,他們通過社交媒體等平臺零散接單,利用空閑時間上門授課,靈活度相對較高。
“一天接兩三單,一對一課程200元左右一節,基本都是凈利潤。”邵路安算了一筆賬,比起在體育場館里授課,上門授課只需要攜帶簡易器材,省去了場地租金、水電費、空調等成本支出,幾乎是零成本。
除了像邵路安這樣的“個體戶”,規模化運作的第三方平臺也已出現。
“我們平臺有3000余名專業教練入駐,上門體育服務已覆蓋100多個城市。”北京“樂時運動”聯合創始人陳學利介紹,相較于動輒幾十節的大額課包,平臺推行的單次付費模式更獲家長認同。
自2024年底試運行以來,該平臺用戶數已突破20萬。教練要入駐該平臺接單,需通過“身份證+資質證書+教學案例+人臉識別”四重審核。
今年7月初,就讀南寧理工學院社會體育專業的大二學生郭亮注冊成為“樂時運動”的教練。他日均授課兩節,每節課1小時到1.5小時,再加上其他工作,一個月下來能拿到約7000元工資。
“相比個人接單,平臺體系更完善更有保障,接單效率也更高。”郭亮說,同專業的同學一般在健身房、運動俱樂部兼職,自己搞“體育外賣”,靈活度和自由度更高。
“體育外賣”如何飄香
須完善服務標準和監管機制
“體育外賣”的持續走熱,實際上是“上門服務”蓬勃發展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上門服務不斷涌現出新的形態:上門美甲、上門喂寵、上門做菜、上門收納、上門給老人洗澡……只要有需求,就能把服務送到家。
據艾媒咨詢數據,2023年中國O2O市場規模已超2.7萬億元,其中到家服務占比超過56%。預計到2027年,總市場規模有望突破5萬億元。
社交媒體平臺上,發布類似上門服務信息的帖子不勝枚舉。不少年輕人將其作為自己的兼職或副業。
然而,新興業態的蓬勃生長,不可避免地引發了行業規范之問。比如“體育外賣”,就存在著服務質量參差不齊、消費維權困難、監管體系缺失等缺陷。
北京的李女士今年6月底于某平臺購買了10節“體育外賣”課程。課程即將開始之際,平臺臨時跑單,后續退款無人處理,客服電話無法接通,李女士的維權問題至今沒有得到解決。
“體育外賣”目前沒有統一的服務標準,質量保障也比較難。特別是體育運動如果不規范,容易受傷,事后客戶的權益如何保障是一大挑戰。杭州的王女士為孩子預約了上門跳繩課,結果因教練沒有糾正發力姿勢,造成孩子膝蓋損傷,治療花費超過3000元。
記者采訪時了解到,個別平臺給客戶提供運動意外險,學員在課上發生磕碰或損傷可申請理賠,但更多個體接單的“體育外賣”一般不會考慮為客戶購買意外保險。
同時,“體育外賣”服務也涉及隱私安全問題。“當服務場所拓展到家庭后,會涉及個人私密空間,因而涉及個人權利與隱私問題。如果使用小區公共空間,則可能會與其他業主的權利發生沖突。”浙江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吳曉露說。
業內專家認為,“體育外賣”等上門服務業態的興起,映射出數字經濟發展與社會分工精細化、專業化的碰撞。新業態可以拓寬年輕人的就業渠道,但今后的健康可持續發展需要監管部門、平臺等不斷完善服務標準和監管機制,引導從業者規范運營。(記者 楊千瑩 陳久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