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災救災一線見聞】挺進下柵子村
7月29日下午,在北京市密云區大城子鎮下柵子村附近的紅門川河,救援人員在轉移被困群眾。本報記者 竇菲濤 攝
“車只能到這里了,前面的路很多地方都被沖毀了。”《工人日報》記者的車行駛到北京市密云區密興路瓦窯溝橋,就被現場維持秩序的志愿者攔了下來。
7月29日上午11點左右,記者從密云城區出發,經過近1小時的車程后,再也無法驅車前行。
遭遇連續幾天極端降雨,密云北部山區多個村莊的交通、電力、通信全面癱瘓,河道橋梁被沖毀。大城子鎮下柵子村位于山區,紅門川河從村中穿流而過,受本輪降雨影響,所屬的11個自然村全部處于斷聯狀態。目前,下柵子村已經斷聯3天。
“徒步前進!”記者穿好雨衣,跟隨一支救援隊伍挺進下柵子村。這支隊伍是政府組織就近村莊的20多個村民組成,去下柵子村參與救援,他們肩上或扛著鎬頭或扛著鏟子。
剛步行10多分鐘,前面的道路就塌方了,記者和救援隊伍只能涉水通過,又走了20多分鐘,前面就完全沒有了路。滔滔洪水從身旁急速而下。
這時,一名男士攙扶著一名抱著嬰兒的婦女,小心翼翼地從旁邊山上的荊棘叢中“滑”了出來。他們是下柵子村委會張家臺自然村的村民,男士叫張永忠。
張永忠告訴記者,他們村沒水、沒電、沒信號,今天一早,他和幾個青壯年開始自救,“摸索”出一條生命通道,慢慢轉移村里的老人和孩子。
“她懷里的嬰兒才3個月,這是我今天第3次轉移群眾了,已轉移20多人。”張永忠說,從這里走到下柵子村委會,還需要40分鐘左右,到他們自然村需要1個多小時。
說話間,張永忠身后陸陸續續又“滑”出來了七八個人,都是由青壯年攙扶著老人或孩子。
隨后,記者隨著救援隊伍,沿著張永忠他們走過的足跡,深一腳淺一腳地挺進下柵子村。救援隊伍在前面開路,他們有的用鎬頭挖臺階,有的用鏟子砍荊棘。
記者也找到一把鏟子,整理路邊的荊棘,偶爾也當拐杖使用,腳上的鞋完全成了水鞋。
兩個多小時后,終于來到下柵子村村委會。記者看到,村委會的房子已經被洪水沖掉了差不多一半,院子里都是污泥碎石。這一路上,水最深的地方超過膝蓋,泥濘最深的地方沒過腳踝,還陸陸續續遇見三三兩兩轉移的群眾。
在繼續往前行跟隨村民轉移的路上,記者遇到了背著擔架的中華志愿者協會救援志愿者曹學武。
今天早上7點多,他和其他7名志愿者一起趕往下柵子村參與轉移被困群眾。“剛開始道路不通,我們就拿著鐮刀在山上開路,徒步進入斷聯的自然村。”曹學武告訴記者。
下午3點,行至下柵子村委會到下窩鋪自然村的交叉路口。記者看到,村里通向外界的道路被山洪沖毀,路旁的不少電線桿被損毀,這個路口成了河谷口。兩條河在此匯合,一旁是洶涌的河水,一旁是從山上沖下來的亂石灘。行走在碎石上,每一步都要小心翼翼,每名村民都有兩個救援人員左右攙扶著。
經過詳細偵查,救援人員在河谷口找到一處水勢較低的河道,站成一排,每人相隔1米左右,筑成一道人墻,保護轉移的被困群眾。河水最深處,已經漫過膝蓋。在河道對岸,水面距離岸上將近兩米高,兩名救援人員站在水里用力往上扶,岸上的兩名救援人員使勁往上拉……
“終于出來了!感謝你們!”獲救村民紛紛表達感激之情。一名老人拿出僅有的4根火腿腸,硬塞給救援人員:“我們馬上就到安置點了,你們連夜救援那么辛苦,更需要它,一定要收下!”
“我們家的房子沖毀了一間半,家里東西都被沖沒了,周日晚上開回來的汽車也被沖走了……”剛剛被救援人員轉移出來的下窩鋪自然村村民王艷傷心地告訴記者。
7月27日晚,密云消防救援支隊就出動了一支12人組成的小組過來救援。
“當時路已經斷了,我們救援人員在附近的山上開出一條路來,趕到村里了解情況,水勢很大,降雨還沒有停,無法安全轉移群眾,我們就在村里駐扎下來。”密云消防救援支隊副政委耿熠昕介紹,后續有救援人員陸續支援進來。
“今天上午,雨勢有所減弱,水勢不斷下降,經過詳細察看,現場已經可以安全轉移被困群眾。”耿熠昕告訴記者,救援人員先進入斷聯的吳家臺、張家臺自然村,“共有30名被困群眾,其中2名因為行動不便先轉移至村里安全位置”。截至目前,其他28名村民已經疏散完畢。
“轉移出來的群眾被安排到附近的一個安置點。”下柵子村黨支部書記果常保介紹,“我們村受災嚴重,道路沖毀給救援帶來很大困難,救援人員連夜奮戰,救援直升機也給我們投遞了生活物資,并轉移了行動不便的老人。”
果常保告訴記者,現在下柵子村常住人口有900多人,災情發生時,一共有200多名村民住在村里。目前8個自然村的村民已經安全轉移,現在仍有3個自然村等待救援。
“我們會持續進行救援,早點把群眾都安全轉移出來。”耿熠昕說,目前道路損毀嚴重,救援車輛無法進入,消防救援力量正在尋找線路徒步進入斷聯的其他自然村進行救援。
回程路上,那條徒步走出來的小路,經過村民們的修整好走多了。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救援還在進行,明天會有更多的志愿者過來!”曹學武說。
(本報北京密云7月29日電)
[編輯:李逸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