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隱性漲價”風拷問企業社會道德和商業信譽
面對包裝“瘦身”是變相漲價的質疑,各大飲料公司給出不同的解釋。
可口可樂中國公司公共事務及傳訊高級經理王雷說,此次更換包裝的原因,“成本確實是一個方面,但不是唯一的因素。”此外還包括消費者的飲用習慣,另外,降低碳排放也是可口可樂近年來一直在實踐的。總之,定價策略不是單一因素決定的,成本、季節因素、銷售渠道等都要考慮在內。
“可口可樂在其他國家包裝的容量一般都是500毫升,甚至更小。”王雷說。
而此前百事可樂則回應,經過全國范圍長達18個月的市場測試,發現消費者更喜歡500毫升的包裝。
盡管受訪企業均強調更換包裝是“出于多方面因素綜合考慮”,但從眾多受訪者解釋來看,成本仍是此輪“瘦身”較為一致的理由。
杭州中萃食品有限公司公共事務及傳訊部經理施亞波說,針對原材料等價格上漲,企業首先是采取措施努力在內部運作降低成本,同時也根據市場情況對產品包裝或價格制定政策。
浙江省食品工業協會市場處負責人表示,在飲料行業,包裝材料成本占生產成本的大頭,鐵礦石、國際原油等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明顯,推動了鋼鐵、塑料等飲料包裝價格的上升,為降低生產成本,保證一定的利潤,生產商想到了換裝。
有業內人士分析,廠家是出于對市場占有率的考慮。因為很多消費者對飲料價格比較敏感,即使上調一兩角,也會影響消費者的購買心情,但如果只是包裝變化,容量稍有縮水,大部分消費者并不會很敏感。
但是,可口可樂、百事可樂、康師傅三大飲料巨頭幾乎同時換裝“瘦身”,事后又十分默契地避開價格話題,實在讓消費者對其社會道德和商業信譽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行業巨頭默契背后涉嫌違法?
浙江省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副秘書長任海林表示,在目前原材料、油價不斷上漲的情況下,生產廠家自主提價本無可厚非,但必須明示消費者。而減量不減價的隱性漲價,實際上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
任海林建議,政府部門或行業協會應對飲料、方便面等商品的外包裝進行規范,要求必須將凈含量在顯著位置以突出字體標注出來,或者給方便面、飲料這類小包裝食品設立統一的凈含量標準,不允許企業私自在“量”上動手腳。這樣消費者在價格比對時也能一目了然。
記者了解到,2008年可口可樂就將易拉罐包裝的可樂從350毫升瘦身為330毫升,調查顯示,這次變相漲價事后沒有影響到可口可樂的市場銷售和市場份額。這一成功先例,也給行業其他企業指明了消解企業成本上漲的成功路徑。
“包裝‘瘦身’這可能是大走勢,而且行業領導型企業可口可樂換裝后市場波動不是很大,也讓觀望的同行能放心效仿。”長期跟蹤軟飲料行業的北京東方艾格農業咨詢公司分析師陳靜稱。
2010年的數據顯示,在國內碳酸飲料市場上,位于行業第一的可口可樂市場份額占52%,百事可樂以45%左右的市場份額位于行業第二,很明顯在碳酸飲料市場上,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兩大巨頭占據了絕對壟斷的市場地位。
浙江國圣律師事務所律師程學林認為,要質疑這些企業默契隱性漲價的背后是否涉嫌觸及反壟斷法中的“濫用市場支配地位”,防范隱性漲價成行業慣例。
近年來,行業巨頭屢次集體漲價興風作浪。專家建議,對于放開定價、自由競爭的商品行業,政府部門應善于運用已有的法律武器,在壟斷暴利、價格聯盟等可管理領域提前進行風險預判應對。
![]() |